濕冷天 最易誘發凍瘡
冬季到了,除了寒冷之外,不少人還怕凍瘡的出現。可是老人總是念叨一句話,“現代人吃飽穿暖的,怎么還會生凍瘡呢”
凍瘡的形成,是由于皮膚處于寒冷環境,一般是0-10℃時,或者環境濕冷、氣溫突變等。局部皮膚中的小動脈發生了收縮后擴張,導致靜脈淤血,局部的血液循環發生的不暢。
時間一長,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強,血漿跑出血管,進入到組織中,所以凍瘡會出現紫紅色、青色、紫黑色等現象。
同時,受凍時間如果過長,還會導致局部組織缺氧、細胞受損,甚至是壞死。這也是為什么在部分地區,會出現凍傷的原因。
凍瘡屬于一種皮膚病,會伴有瘙癢現象,但氣溫回暖后,瘙癢表現會加重。
凍瘡病情緩慢,可達數月。同時容易復發,一般等到第二年的冬季,又會發生。
凍瘡容易出現在人體裸露部位、肢體末梢以及血液循環差的地方,如手指頭、手面、面部、腳趾、耳朵、大腿和臀部等。同時凍瘡的出現,也說明了這些部位血液循環不好。
凍瘡常常導致局部出現紫紅色、隆起的紅色水腫,而凍瘡部位與周邊皮膚的邊界不清楚,皮膚因為水腫而變得薄弱,容易破裂、出血。
據醫生反饋,近年來凍瘡多發人群也發生了改變,大部分竟然是長時間呆在室內的人群,如白領、學生、家庭主婦等。
引起凍瘡的三大因素是寒冷、潮濕和血液循環差。
經常呆在室內人群,之所以容易發生凍瘡,一方面是由于這一類人經常久坐不動的,導致了血液循環差。另一方面,這一類從室內的溫暖環境,走到室外,存在較大的溫差,末梢血液循環,一時無法適應,也容易發生凍瘡。
所以,現代人越是吃飽穿暖、天天使用空調,越容易患上凍瘡。
1.注意在室外時的保暖,如手、耳朵、面部、腳等,容易出現凍瘡的部位,更要注意保暖。
2.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燥,尤其是腳部的干燥。
3.避免長時間的久坐不動,經常動一動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凍瘡發生。
如果已經換上凍瘡,最好能請醫生治療,如果感覺癢,千萬別撓。
因為的凍瘡部位已經水腫的,皮膚張力達到一定高度,如果抓撓極容易導致皮膚潰破,形成潰瘍、出血。而這樣更容易招惹細菌感染。
凍瘡如果感覺非常癢,最好能夠使用植物油或護手霜按摩,促進血液循環,如果出現水泡,最好能刺破,消毒,再涂抹藥膏。